
北京市
背书,百度百科的解释有三种:一是背诵课文;二是票据持有人在票据背面签字或书写文句将票据权利转让给受让人;三是全力支持某人做某事并愿意为此做担保。
在现实社会中,一般说到的“背书”,基本上都是专指第三种,但也并不是完全的第三种,而是可以理解为第三种的“变种”——背书,当事人(方)邀请官员(在职/离退休等),或者行业知名机构或者组织,或者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参与到自己从事的某件事中,或者让自己成为这些机构或者组织的一员。
比如,当事人(方)组织某次活动,邀请国家政协委员出席并致辞,或将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当事人(方)加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成为会员;当事人(方)与众多政府/企业签署各种协议(战略/框架/意向)等……以此证明自己在比自己更优秀的产业圈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获得(意向)合作方的重视和认可,进一步提高合作成功率。
背书,有用么?
局座认为,背书确实有用。主要体现在:(1)过往中,任何一种背书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经济并非现在或者未来的这么市场化;(2)即便是现在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未来,高层级的背书依然非常有用,但是一般的背书所具备的价值将进一步降低和削弱。
我们在开展业务中,都需要背书么?
局座认为,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未来,各种背书的价值都会进一步削弱。但是因为信任之间的背书,依然会存在,甚至进一步加强。比如A介绍自己的生意合作伙伴B给朋友C,因为A的背书,C与B之间的信任建立可能就是秒达。但是在上述提到的三类背书,其效果绝大多数会降低。
在我们2020年决定开始从事招商引智业务时候,就有不少在政府和商协会组织的朋友给我们提建议,包括现在也是有很多真心愿意帮助我们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各种建议,其中一条就是“找背书”。
包括不限于以下这些形式:(1)挂靠在一些知名的组织/机构名下,比如在加入(付费或者免费)某社团组织成为秘书长/副会长等单位;(2)与某些知名商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强“强”联合;(3)接受地方政府邀请,受聘为招商顾问/大使;(4)与企业等签约(框架/意向/战略等)……
期间,更有好心的朋友们给我们建议,让我们找政府洽谈活动招商……
然而,我们都拒绝了。
我们只做项目招商——直接谈项目;活动招商也局限于不超过50人的小规模产业对接或技术交流会(这也是2024年基于客户诉求及胜任能力才提出的);不加入任何商协会担任任何职务(目前仅保留一家,即石河子大学北京校友会,担任副秘书长);不与任何商协会等社会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强“强”联合;在尚未有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的城市,在没有深度合作的城市中我们不接受成为招商顾问/大使(目前仅一家,即已有产业化项目落户的四川蓬安县);在开始做业务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三不签”——不签约战略、框架和意向协议,除非是真实存在付费甲乙方关系时候才签署协议……
因为没有背书,所以我们走得很慢,做得更艰难。
从2020年我们几位创始人相聚在一起,就如雷军召集13位小米创始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宣告小米公司诞生一样,我们当时喝了点新疆乌苏啤酒——然后,我们的事业也因此诞生。
政府招商引智形式多样,做法不同。
然而,我们放弃了最简单的,短平快的各种方式,比如提供项目投资信息、市场化交易项目信息、承接大规模招商会、举行投资项目路演、组织小型恳谈会/座谈会、承办创业大赛、邀约企业考察政府、邀约政府拜访企业、挖掘“高精尖”融资落户项目、营销招商大脑、贩卖招商大数据……
相反,我们选择了自古以来最艰难的政府招商方式——只谈项目,直推项目。
大时代,在漫天飞舞、布满屏幕的“价值投资”“长期主义”“与时间做朋友”期间,我们早就在这样做了。
因为这么多人的坚持,因为这么长时间的持续,陆续我们取得一些成绩。
2024年7月19日,我们第一个产业化项目落户四川,成为我们产业化招商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至于其他如参与项目推介会,落户人才项目等,则在江苏早就有案例——然而,我们更愿意只向外界分享我们真、实的产业化项目落户信息。
与此同时,我们手里还有准备对外投资的50+产业化科创项目。
如今,我们的政府招商引智基本走上正轨,专注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兴能源和新型材料5大领域的产业化科创项目招引,60%的项目是主动联系我们,20%左右是我们直接开发,最后的20%左右是朋友介绍(我司与项目方签约时同步跟介绍项目的朋友签居间)。
在未来,我们依然坚持“我行我素”,不做无所谓的事情,只谈价值产生的项目。
在未来,我们会寻找背书,而这背书我们已经找到,那就是我们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胜任能力,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价值呈现。
新时代,我们就是自己的最大背书。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业务交流,共谋大计,为“价值变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个人事业发展”而携手努力。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啥入驻政策?怎么联系呢…
您好,这是一条评论。若需要审核、编辑或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