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
最近,局座接触到几个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类)领域的科创项目,其中两个很具有代表性,一个是医疗器械,目前已经有几个产品拿到注册证,但是还没有量产,同时也还有几个产品在研发中;另一个是创新药类的大模型,目前还没有正式应用,仍旧处于研发中。前者创始团队属于行业老兵,后者创始团队属于高校院所专家……两个项目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估值不低,都是快接近10亿的估值了。
局座想起以前写过的文章,当时访谈一位创始人兼投资人,他提到一个观点,局座觉得很符合当局座沟通完两个项目后的感受。观点就是——现在创业,科创项目融资少了1个亿都不好意思对外讲。
为什么呢?
融资少,从另一个侧面就反应你项目估值不高;
估值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你项目不行。
所以,要突出项目具备优势(比如创始团队优秀、技术门槛高、市场前景好、利润空间好……),唯一能衡量的就是“值不值钱”,而这个就直接反映在估值上。
北上广深,作为超一线城市,资源更聚集,其具备的政治优势、科技优势无可比例。相对来说,比其他城市拥有更多的真实富豪(精准的潜在投资商)。此外,因为地方政府招商引智的迫切需求及重大压力,地方政府也愿意通过资本招商的方式获得更多优质的项目。
综上,在北上广深,甚至各地省会城市,都存在众多的投资方——地方政府、社会资本、企业VC、民间资本等。
也因此,即便开价很高的优质项目,总是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这是我们接触到的供求双方中的一方——项目方。另一方——投资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从局座及同事、各地的科技合伙人以及同行的工作经历、现实情况等综合来看,局座认为真实的情况却和我们这种“梦想”状态是完全不相符的——在全球经济趋势不明朗,未来不确定性增加,对市场失去信心的投资方来来说,所有的泡沫估值、虚高包装、缺乏落地实践的项目都可能在下一波浪潮中死得很惨。
因为:
一是,地方政府勒紧裤腰带花钱了。这个从很多方面、很多渠道、很多现象都能看出来并且得到诸多佐证。就在局座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5月18日(即今日),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就公开刊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该文件有个标注是——201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批准,2013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25年5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2025年5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二是,地方政府资本招商更理性了。不论是风投城市合肥,还是创新城市深圳,亦或是民营经济大省江浙,其资本招商方式上都有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投资门槛提高了,从业人员几乎都是从知名社会资本公司挖过来的专业人才;(二)投资额度降低了,也不能完全说是降低,而是在更多的项目中优选项目,对于优质并看好的项目更不手软,对于另一端的项目则投资更保守。
三是,其他投资方的钱握得更紧了。局座接触过很多投资方(资管公司、私募基金、民间资本、企业VC等),沟通下来反馈都不是很好——因为对目前很多不看好,对未来发展缺乏信心,所以也都是能不投资就不投资,投资获利前先保本。
那么,科创企业该怎么做才能更有利于获得投资呢?
在以前的很多文章中,局座都明确表达过类似观点,今天再说说:
一是,认清自己,如果项目方认识不到自己的真实价值,那么,每一步发展都是浪费社会资源,浪费投资方钱财,浪费服务商时间。
二是,看清现实,现实不乐观,项目方应该合理测算、估值等,即便不能低于专业投资方综合估值,但是也不能过高的标榜项目的价值。否则,可能连进入投资方眼睛的门槛都进不去。
三是,发展为先,投融资本身就是双方谈判博弈的过程,既然是合作,那么必然是双方妥协、退步的结果——如果不能达到彼此认同的临界点,合作就无从谈起。所以,如果是因为发展阶段、技术能力、团队成员、市场开发、估值额度等双方不认同而出现分歧导致合作不成,局座仍然建议双方要从项目发展、抢占先机两个方面来考虑,这样就很有可能达成某些程度的一致。
四是,多方合作,尽管投融资根本的两方就是项目方和投资方,但是为了促成合作,也可能引入多方,比如有志于招引该项目落户的地方政府,有能力和资源促成投融资方合作的财务顾问……只要认可项目,只要能促成项目合作成功的,广泛合作又何妨?
Hello, We’re looking…
您好,这是一条评论。若需要审核、编辑或删…